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

第四届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 日期:2025-11-14 阅读: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全社会文明素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同时助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专业建设、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工作20251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四届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研讨会”在线上顺利召开。来自十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2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围绕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展龙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展龙教授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民族品格的活水源泉。新时代要坚持“两个结合”,扎实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工作,这也是国际教育学院肩负的重要任务。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孙兆阳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率先发表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多种传承方式》的主旨演讲。他结合具体案例与理论分析,提出两种教学传承路径:一是专门设置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开设炎黄学公开课等;二是在哲学和哲学史、思想和思想史、文学和文学史、艺术和艺术史等传统学科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意识。践行“新文科”理论,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跨学科学习。

“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传播”专题研讨环节,多位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王燕教授以《走进维多利亚时代的红楼梦》为题,深入剖析了《红楼梦》在19世纪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与接受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学遗产》主编王莹研究员在《文化IP的当代塑形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探讨了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中华书局《文史知识》副编审孙永娟在《阳明思想传播现状与思考》的发言中,从学术研究、政府推广、民间传播三个维度,系统介绍了阳明心学的传播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研究员以《龙王传说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历史演进》为例,梳理了外来故事本土化的文化嬗变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讲师孙亚丽老师就《〈周易〉对古代诗歌比兴手法的影响》展开阐述,提出《周易》“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象数思维为古代诗歌意象系统奠定基础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吴泽泉副教授就《中国小说中以人名表达寓意的传统——以〈老残游记〉为例》解析中国古代小说中将寓意寓于人名的传统。国家图书馆张伟丽研究馆员在《酿造文化与叙事文学》中,深入探讨饮食叙事背后的多重文化意涵。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潘山教授以《山水明月“百”东坡——从故乡眉州的视角去探究“全球”的东坡》为题,立足苏轼家乡学者的独特视角,解读苏轼文化的世界性价值。

下午的“国际中文教育”的专题研讨环节同样亮点纷呈。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院长杨薇教授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的内容选择》的发言中提出,国际中文教学的文化内容选择应坚持“受众优先”原则,注重古今文化平衡,强化文化传播的体验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高晨阳老师发表了《汉语二语句法加工的神经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实验揭示二语习得的认知规律。南开大学文学院李英姿副教授在《华语传承与家庭语言政策研究》发言中,强调家庭语言环境对华语传承具有关键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管宇在《波兰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中,结合孔子学院实践,分享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的经验。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系列研讨会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杨琳教授以《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为题,阐述了新形势下提高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传播效能的必要性,强调了语言教学承载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孔子学院闫亚宁老师发言的《基于心流理论的体验式对外汉语及其效果评估》,通过构建并验证心流体验教学模式,证实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心流水平与学业成绩,尤其通过强化时间感知与学习控制感增强学习效果。首都师范大学的郑淑清博士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国际中文教育文化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提出国际中文教育肩负着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提出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凸显中国文化特质的国际中文教育文化自主知识体系。

会议闭幕式上,国家语委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暨南大学郭熙教授发表《国际中文教育的框架与使命》主旨报告,明确界定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提出应将“文化传承、文明分享”作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

本届研讨会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深入务实,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了宝贵的思路与方案。(作者:常宇昂)